2022年度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完整版】

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6篇

【篇1】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形势与政策5个专题整理

词语内涵 工业4.0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面临的挑战

缺乏足够的技能来加快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企业的IT部门有冗余的威胁

利益相关者普遍不愿意改变

意义

从企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加快,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
从行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建立起高度协作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
从政府来看,通过“工业4.0”进一步巩固德国制造业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的企业家善于抓住机会,在工业4.0时期会出现很多商机。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工业4.0与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不谋而合,德国工业4.0和中国国策有很大共鸣,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要的机遇。

第二,工业4.0要求产品和流程标准化、模块化,可以推动中国现代弱点项目建设,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利好消息,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商机。

工业4.0为众多制造业创造更多增值和盈利的机会。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制造国,但我们的出口被德国人远远甩在后面,我国制造业市场份额占4.2%,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从而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非常重要。如此强大的产业,对我们的效率和基础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取决于工业4.0对中国经济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工业4.0时代为中国带来机遇,同样也给中国带来威胁。

金融危机以后很多西方国家意识到实体经济对国家实力影响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把制造业重新引回到自己的国土,这就对我们造成威胁。

新的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是冲击,传统制造业未来也会受到新技术的挑战。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工资还比较低的东盟国家和印度拉美国家对中国低端制造方面已经构成威胁。

中国也具备一些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最大的制造业市场,政府的支持对我们发展工业4.0,发展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非常重要。

第二,中国对新技术更加开放,因此在工业4.0时期出现的新技术和商机中国人很容易把握机会。中国整个自动化技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千亿,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三成以上。中国推动自动化、技术层面有独到之处并且具备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当然中国也有劣势。我们对新的技术方案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实施的时候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浮躁情绪,没有把这样的技术、方案真正效益最大化,真正发挥其重要的潜能。

另外,中国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方面一直是弱项,因为缺少标准化思维。中国企业重技术,但对流程不重视,尤其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人需要学学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和系统方面的技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的产品研发在标准化方面做得非常糟,有60种原材料,这就说明我们的研发技术特别弱,这对我们在工业4.0时期非常不利。

最后,根据我这几年来在中国制造业和物流业领域工作经历,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工业4.0在德国市场调研中,非常重视标准化。德国把标准化放在第一位,流程第二位。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我们现在延伸一下:

首先,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推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可以看出,中国汽车领域模块化做得非常好,客户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想用的配件。家电行业可以模仿这样的套路,家电行业的客户定制化也是未来的趋势。

只有固定的流程我们才能提高效率,我国物流费用中很大比例花在在流程上,应该从流程中节约成本。只有标准的流程和标准的模式才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化,有了经济化才能产生利润。

工业4.0时期会产生新的技术,中国要开展3D方面的研究,比如人机混合的系统。系统之间的交互,人和系统之间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不是某领域做得最优就是最好,而要整体最优。我们要让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不能让人变得越来越懒。

工业4.0时期会出现多分散的智能解决方案。比如智能运输系统,不再是统一的总调度,而是用箱子告诉车辆应该往哪个方向,这种智能系统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穿梭在货架之间的小车可以在两个方向移动:垂直和水平移动。这是德国物流研究院在博览会期间发布的最新成果。这样的技术在工业4.0时期无疑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加柔性、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系统,效率更高。

建议建立智能工厂。大家可以看到工业4.0时期,一定要把智能工厂放在重要的地位。智能制造有自动化部分,有手工部分,有人机互动的部分,根据产业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定位。当然工厂规划设计是我们实现智能工厂的关键,中国企业在设计工厂的时候更加重视厂房的设计,在中国不是要追求最高的自动化,我们要追求对我们最优的解决方案。

启动背景​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折叠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折叠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折叠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折叠启动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折叠启动目的

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

折叠启动意义

1、“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2、 “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3、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

4、“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5、“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6、“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折叠三重使命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折叠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系,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抗战胜利70周年

纪念抗战胜利的目的是什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肩负起历史重任,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 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 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在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基本内涵 互联网+

互联网+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这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由于与互联网的相结合,诞生出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比如余额宝、理财通以及p2p投融资产品等;
比如互联网医疗,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实现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

主要特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
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五是开放生态。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互联网+”服务商崛起

“互联网+”的兴起会衍生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即“互联网+”服务商。他们本身不会从事互联网+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及运营工作,但是会帮助线上及线下双方的协作,从事的是做双方的对接工作,盈利方式则是双方对接成功后的服务费用及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更多“互联网+”人才,因此这会带来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职业线上线下教育的爆发。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颇受追捧的教育类型,同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加速传统企业的并购与收购

互联网企业入股与并购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这比传统企业高薪挖电商运营团队或者引入高科技人才更直接有效,直接收购互联网企业,企业的全部业务打包性的与传统企业对接,相当于互联网业务外包但又是内部的公司,双方的业务及职工又不受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意义

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互联网+”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也是对当前创新2.0研究十大热点和趋势的一个概括。

“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折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折叠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折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折叠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意义

【“四个全面”之思想脉络 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

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深刻表明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之现实逻辑 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

“四个全面”在这个时候提出,从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高度,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要矛盾、重点领域、主攻方向。

【“四个全面”之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最新科学社会主义观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的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行动指南。它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内容本质

“四个全面”的本质,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
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篇2】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一、中印关系

(1)中印关系十分脆弱,双方或国际体系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双边关系的振荡或倒退。

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经贸问题、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

(2)和平解决好、中印洞朗对峙事件:①粉碎了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图谋。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是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印度来掣肘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②震慑了东突藏独分裂势力;
③维护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④延续了国家和平发展进程;
⑤营造了十九大的良好氛围。

(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印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①蜜月时期(1950-1959年)②对峙时期(1959-1976年)③正常化时期(1976-2000年)④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2、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概念

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化伦理形态。

2.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重要内容。

(2)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怎样理解“融入”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党加强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4.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合理开发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建设、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管制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生态意识教育和公众参与。。

3、隐蔽行动

1.概念辨析:秘密活动、间谍活动、隐蔽行动

(1)秘密活动:一切隐藏的、被掩盖的、不愿让人知晓的活动的总称

(2)间谍活动:

SPY:受雇于某一国家或组织秘密收集其他国家或组织情报的人。

我国一般将间谍活动定义为秘密搜集情报活动和颠覆破坏活动。

(3)隐蔽行动:

隐蔽活动的内涵:服务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维护美国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主要手段:综合运用隐蔽的政治、经济、宣传和准军事行动。

特征:掩盖美国政府的作用,即使暴露也可以不认账。

隐蔽活动属于秘密活动,但不是间谍活动。

(4)相互联系和区别:

从隐蔽行动的内涵可知,这一概念和秘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隐蔽行动也属秘密活动,也可称为秘密活动;
其区别是,秘密活动的内涵更宽泛,隐蔽行动只是其中之一,除此而外,间谍活动、反间谍活动等均属秘密活动。“秘密活动”与“隐蔽行动”的关系,即是一种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隐蔽行动与间谍活动的关系,它们同属秘密活动,但任务和方式各异。间谍活动旨在秘密刺探、收集传递情报,任务较为单纯;
隐蔽行动是秘密从事颠覆、破坏、纵火、放毒、挑拨离间、造谣惑众、援助制裁等等各种活动,任务较为复杂;
间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秘密进行,不露痕迹,使对方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如窃听谈话、偷拍文件、盗窃密码等;
隐蔽行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对方能感知的,只是要掩盖其组织者与实施者的真实身份。

2.国际关系中的典型“隐蔽行动”

案例:1948 年意大利大选与美国的隐蔽行动——书信运动

书信运动名义上是一场由私人组织发起、通过美国人特别是美籍意大利人向意大利亲友写私人信件的心理宣传活动,但本质上是由美国政府利用、鼓励和发展的一项大规模隐蔽行动。1948 年 1 月,美国极有影响力的意大利语报纸《前进报》,敦促读者加入向意大利人写信的“十万人委员会”,保证每个人向十个意大利人写信,影响意大利政府选举。

行动背景:意大利共产党发展势头强劲,有可能夺取意大利全国政权。

行动目的:阻挠意大利共产党赢得议会选举,阻止意大利共产党掌握政权。

“阻止意大利落入共产党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CIA”

主要手段:宣传战、心理战。

分析:美国隐蔽行动的得失

(1)隐蔽行动的功效

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紧张气氛,配制了反共因素,在推动苏东剧变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活动,毒化社会主义阵营人民的思想信念,煽动人们不满,激发对西方制度的向往,传播反抗信息,对剧变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一些隐蔽行动,实现了某些国家左翼政权更迭,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

(2)隐蔽行动的局限性

首先,有成功又失败,准军事活动失败居多。其次,有些行动后遗症明显。第三,背离了西方所谓民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第四,归根结底是对别国主权和独立的破坏。

3.当代大学生对暗战应有的态度

(1)对隐蔽行动的“常态化”认识

国家竞争,必然伴随各种手段,外部势力采用隐蔽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对隐蔽行动的危害性的认识

隐蔽行动谋求的是外部势力的利益,对我国国家利益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

(3)抵御隐蔽行动,最终落脚点在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制度成熟、人民自信。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what是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2.why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3.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

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4.供给侧改革how落实?

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
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
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5.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

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6.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

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7.“三去一降一补”

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到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债务高企这三个方面,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即去(工业)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去(企业)杠杆,降低企业成本(减少税费),补(产业)短板五大任务。去产能是指传统产业尤其是重资产、周期性行业的去过剩产能。去库存对应去房地产库存;
去杠杆对应降低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控制金融风险;
降成本主要通过降低税费和调整能源价格实现,其中,降低制造业增值税对于控制企业成本意义重大,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归并“五险一金”,将增加就业者的实际收入。补短板主要是补齐民生、产品、产业方面的短板,强化扶贫、产品和产业升级、农业等领域工作。

五、改革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理性客观看待身边的社会,会发现我们的道路任重道远,粗放的发展方式,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
7000 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承载已近极限...中国,面临新的多领域挑战。

1.how将改革进行到底?

(1)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2)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起来。

(3)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起来。

(4)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统一起来。

(5)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事实,要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到事半功倍,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做好周密应对积极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应对预案,确保改革措施积极稳妥。要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世纪、步骤和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我国改革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当前,改革关注的主要问题已从宏观层面转向具体层面,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司法制度改革;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分析我国改革发展历程。

答: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实践中,正确的措施得到了检验和坚持,错误的做法得以修正,使改革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依据。

答: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深化司法制度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反腐

1.腐败是what?

从实质看,可定义为权利主体对公共权力滥用的行为。

从目的看,可定义为权利主体非法运用公共权力为己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从形势看,可定义为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违法作为和消极不作为的行为。凡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腐败。

2.why腐败高发?

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还不能做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1)思想层面: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

(2)利益主体层面: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有限的资源。

(3)制度和机制层面:权力集中,权力运作缺乏透明度,又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制约。

(4)分配层面:分配调节制度不健全,出现社会分配不公。一些公务人员对收入低或收入差距不满意,产生心理失落。

3.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腐败形势?

(1)从国际机构数据看中国反腐败形势

透明国际实一个监测贪污腐败的国际非政府阻止,每年会发布全球清廉指数,对不同国家的腐败状况进行评价。其数据主要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代表西方国家“发声”,其指数设计缺乏合理性和可比性。国际政治和经济评价的话语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想听到西方国家客观称赞中国反腐败成效,很难。

(2)中国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中

分值不断上升;
排名位置上升;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的廉洁程度在中等以上。

4.十八大以来廉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1)责任追究有新突破——党风廉政责任有新认识

①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党委主体责任(50 项)、纪委监督责任(16 项)。

②守土有责;
常研究,常部署,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1)监督执纪用新举措——有力举措层层传导压力

①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②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

敢于触碰利益藩篱,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动真格;
找准问题所在,列出问题清单,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整改治理。

③形成有效的约谈制度

成为督促各级党组织落实责任的有效抓手,一级抓一级,坚持抓早抓小。

④以座谈调研等方式传导压力

形式不再轻松,让参会者有了“挑担子”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2.2)监督执纪有新举措——“概莫例外”“虎”“蝇”

①自十八大至 2017 年 8 月,落马省部级及以上官员高达 140 名。

(2.3)监督执纪有新举措——坚持不懈纠正“四风”

①抓节点小事:紧盯关键节点,从小事具体事抓起

②“动真碰硬”: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出击,牵头建立明察暗访等常态化机制;
巡视、审计紧盯聚集“四风”;
密切结合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

③“公开暴晒”:全国形成公布违纪违法行为的网络

(2.4)监督执纪有新举措——巡视审计形成强大震撼

①十八大后的一般规律-审计之后有巡视:中央巡视组自十八大以来,总共开展了 12 伦巡视,巡视了 277 个单位党组织,先后形成了对省区市地方、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央金融单位和中管高校的巡视全覆盖。

(3)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有新进展——纪检监察职能定位更清晰

①通过做“加减法”收缩“战线”,调整纪检监察职能

②“做加法”:在内设机构、行政编制、领导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总量“三不增”的情况下,监督执纪力量大为增强,力量向主要主业集中

③“做减法”:全力清理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中央纪委参与的 125 个意识协调机构精简至14 个,省区市一级宫参与 4619 个减至 460 个,精简比例达 90%以上

④专职:纪委书记、驻纪检长不再分管其他工作,对兼职行为进行清理,防止角色混乱、职能迁化,监督错位

(4.1)党风政风民风出现新变化——公职人员底线意识明显增强

①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公职人员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和积习难改的问题得到解决,公私界河逐步分明。

②法纪与个人工作生活贴得越来越紧密;
无论在财务报销,公务活动预算,经费申请,还是在个人娱乐爱好、公共场合行为,乃至“交往圈”,“朋友圈”等方面都更加注意。

(4.2)党风政风民风出现新变化——健康监督文化氛围开始形成

①以网站平台为枢纽,公开内设机构、案件查办,“四风”问题等最新动态,数据信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②统一举报方式接受群众举报,让监督违纪行为阳光化

③传统媒体合新型媒体结合对贪腐行为和不正之风无情曝光

④更多社会力量头伏廉政作品创作,从社会不同层面和视角表达链接愿望,鞭挞贪腐现象,弘扬新风正气,以优秀廉政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援助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

(4.3)党风政风民风出现新变化——“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4.4)党风政风民风出现新变化——党风政风带民风加速提纯

①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充分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等“咬耳朵”“扯袖子”的额方法。抓早抓小,教育监督管理越发严格。

②党风政风带动民风明显好转,陈规陋习开始改变:如群众“人情费”支出下降,干部群众吃喝松绑,宴席规模“减肥瘦身”,餐桌剩菜减少。

5.未来的廉政之路怎么走

(1)反腐的途径?

1.把预防为主作为非专门反腐败机构的主要策略

2.严格管理的同时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

3.抓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源头减少腐败

4.畅通社会彩玉反腐败的各种渠道

5.大力提升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6.始终坚持走法制反腐的道路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 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反腐压力大

2.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让寻租仍有机会

3. 公职人员队伍管理相对宽松

4. 社会参与反腐败的渠道不十分通畅

5. 权利公开质量与社会公众期盼有相当距离

6. 公职人员激励和压力机制不足

七、扶贫

1.为什么要扶贫?

(1)搞好扶贫开发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扶贫开发有利于协调发展;
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公平;
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和谐;
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稳定。

(2)扶贫开发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①中国的扶贫开发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全市及每10人脱贫,就有7个来自中国。

②中国的扶贫成就成为举世公认、最有说服力的“中国道路”的实证。

③中国的扶贫开发为我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含义: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1)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人数,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2)贫困问题有新特征

特征一:发展不平衡显性化

到2012年底,贫困人口仍有近1亿人。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有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六个少数民族比例比较高的省(区)。2011年全国12.238万扶贫对象中有近一半人(49%)生活在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属于扶贫攻坚的硬骨头。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6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

特征二:致贫因素复杂化

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发,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十分突出。社会隔离和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投入不足。贫困地区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六成。重点贫困县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

(3)解决粗放扶贫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
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忽视。

(4)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民,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而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3.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①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见效管用。即要把握好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这样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避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②精准扶贫需要真抓实干的党员干部参与。精准扶贫需要一批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迫切需要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乡镇和村社的干部队伍,他们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者,更要懂农村、懂农民、懂经营、有公心,让老乡学技能,让贫困家庭有造血功能,实实在在能为乡亲们脱贫领路,确保不让一个家庭吃不饱饭、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老人没人管,确保精准扶贫让小康路上不落一个老乡。

八、文化自信

1.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
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

(1)重建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2)大力破除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

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提出的。凡此种种文化自卑心理,都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影响着我们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清除100多年来留在我们民族心灵深处的文化自卑,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昂首阔步地建设我们的新文化,迎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保证。

(3)科学把握中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

增强文化自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要深入分析我们的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看到我们文化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也要科学分析我们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判断文化发展的趋势,敢于承认我们文化发展的差距,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主动参与文化的国际交流,科学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做强自己的文化。

(4)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用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建设,又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认识和坚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的人民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①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加强我国现代话语体系的建设;
④加强科技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
⑤加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⑥加强大众文化建设;
⑦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包括文化馆、教育基地等,为人们终身受教育提供场所;
⑧加强文化“走出去”工作,争取国际文化话语权,参与和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篇3】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专题一 黑龙江省情概要

黑龙江地处祖国大地的最北方,有着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森林,丰富的油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兴旺和一个省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和超越国情和省情。省情是一个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传统、科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等等,是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兴省的基本依据。

一、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人口3826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生态、农业、工业和对俄贸易大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黑龙江是资源大省

黑龙江油、煤、木三大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在全国占第一位,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也是独占鳌头。

大庆油田为全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曾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目前仍可保持年产4000万吨的原油产量。天然气探明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近220亿吨,全省75个市、县中,有29个发现有煤田或煤产地,含煤面积共二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以东北部地区为最好,著名的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及七台河等矿区,是我国煤油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其规模开发、深度开发、系列开发的前景广阔。铁矿、金矿、石灰岩矿、晶质石墨等也都有一定储量,有色金属和非能源矿产资源也都有较大开发潜力。黑龙江也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全省森林覆盖率43.6%,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具有碳汇林业和林下养殖业的天然优势,林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潜力很大。

(二)黑龙江是生态大省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拥有大界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冰雪的原生态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其省名源于世界第一大界江、中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它气势磅礴、神秘古朴,江水清澈,是世界上较少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其支流乌苏里江也是世界闻名的大界江,水产丰富,环境优美,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避暑。大小兴安岭等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60%,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林区,森林、矿藏、动植物资源丰富。大兴安岭被誉为“绿色林海”,小兴安岭素有“红松故乡”之称。全省还有102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著名的有牡丹江的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伊春的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兴安岭的呼中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等。莽莽林海、繁茂葱郁,这里生长的红松、黄波椤、水曲柳、核桃楸等珍贵树种,堪称祖国的林木珍宝。省内有芦苇、塔头、岛状、森林、湖泊等多种类型的湿地,总面积434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8。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总面积125万公顷。扎龙、三江、兴凯湖、洪河等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黑龙江省湖泊星罗棋布。五大连池由火山爆发形成的5个相连的堰塞湖和周围14座火山丘组成,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是北方著名风景区、疗养区。兴凯湖是亚洲最大的界湖,我国境内面积1080平方公里,水产丰富。黑龙江省还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蜚声中外;
“中国雪乡”风景区雪深达2米,是观雪赏景的绝佳胜地;
亚布力、二龙山、长寿山、乌吉密、日月峡等近100个滑雪场年接待400多万人次滑雪。

(三)黑龙江是农业大省

全球三大寒地黑土带,龙江独具一条;
耕地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有利于集约化、机械化种植;
全省多为平原和漫岗地势,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广袤、肥沃的黑土和勤劳、质朴的龙江人,造就了全国农业第一大省。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是全国耕地面积第一大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18万千瓦,商品粮总产量占全国第一。垦区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4吨,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0%,奶牛、生猪、家禽存栏量均为全国前列。农业科技化水平高,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3%,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8.4万人,累积获得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推广奖300多项。

寒地黑土同时是龙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17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企业有403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46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有17家。省内的大豆、大米、杂粮、乳制品、啤酒、矿泉水、山产品等品质极佳,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四)黑龙江是工业大省

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全省工业比重在全国排列第4位,现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体系,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精密仪表及工量具一些关键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在采掘工业方面,有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两大林区(大兴安岭和伊春林区)、四大煤城(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
在机械工业方面,有一大重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两大机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哈药集团、哈航空航天集团、龙电集团等一大批大企业集团。主要工业品中,原油、大型发电设备、微型轻型汽车、重型机床、亚麻布、食用植物油、乳制品、啤酒、人造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建国5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约占全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以及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

(五)黑龙江是沿边开放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对俄贸易始终占全国的20%左右。为适应中俄经济贸易发展形势,黑龙江省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方式,由以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全方面发展转变,由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局部合作向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区域合作转变,由以口岸通道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的加速发展口岸经济转变,由以经贸层面互动为主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转变。目前黑龙江正在着力推进中俄石油管道工程、黑瞎子岛保护开发、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黑龙江同江铁路大桥、外贝加尔边去林浆一体化项目、东宁中俄机电产业园等大型投资项目。随着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深加工项目建成,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必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六)黑龙江是科技文化大省

黑龙江有哈工大、哈工程等全国知名高校,独具科技优势。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5所,普通高校68所,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01个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近120万人,院士38位。我国最大的兽医药科研基地,最大的传感器技术研究基地,重要的水电、火电、核电技术研究基地,最强的玻璃钢材料研究科研单位,最大的焊接技术研究基地等都建在我省,我国大多数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如三峡水电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都有黑龙江的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

黑龙江是文化大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欧、俄时尚文化汇聚地,省会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拥有34家外资银行,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外国商业机构达1800多个,哈尔滨江海关居全国六大海关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的生产基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影院、啤酒厂、卷烟厂、滑雪场等均在哈尔滨市诞生。

二、黑龙江省后发展、欠发达的差距

黑龙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大而不优,服务业起步较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总体水平与南方发达省份有一定差距,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思想解放不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转变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的过程。我省是最早建立计划体制的省份,也是计划体制退出最晚的省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包括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由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成为深化改革的绊脚石。这种陈旧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人们的行为取向,严重阻碍龙江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落后

黑龙江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困扰改革的瓶颈问题,黑龙江是最早在全国实施计划经济的省份,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是最后一个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在黑龙江身上体现得明显而深刻。主要表现在经济执法部门多,政府行为过重,对微观经济管制较深,行政审批环节多,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差等方面。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通过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取得较好成绩。

(三)经济结构欠优

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黑龙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下功夫,结构合理才能促进良性发展。黑龙江经济结构欠优主要表象在三个方面:

一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个头大、历史老、包袱重,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晚,比重低,与南方发达省份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黑龙江的三产比例是计划经济留下的旧胎记,不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轨迹。一产太大,大而不强;
二产太大,大而不优;
三产比重太小,对经济贡献率不高。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建国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致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积淀了厚重的“三农”问题,这个问题在黑龙江尤为突出。

三、黑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四步走战略

总结建国后近60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对省情进行准确的认知和定位,黑龙江的发展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一)建国后提出农业立省战略,大农业、大粮仓确保全国粮食安全

建国后,由于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寒地黑土优势,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的“北大仓”,提出农业立省战略,由王震将军带领,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开发“北大荒”运动。1955年,正值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树起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萝北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垦荒历程,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垦荒队员积极响应,远离故乡,奔赴北大荒。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势磅礴的伟大篇章,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世界瞩目的、具有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当年来到这里的转业军人,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把自已的子孙后代留在了北大荒,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开发北大荒的决心,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们这种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黑龙江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北大荒精神”的真谛。他们所竖起的丰碑,将永远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熠熠发光。

(二)计划经济年代突出工业强省战略,成为全国制造业、石化工业中心

黑龙江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要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上十几年。日本占领时期,黑龙江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后方。日本在黑龙江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统制经济”的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并无二致。无论是煤炭、钢铁等,都领先于全国乃至亚洲,给黑龙江带来了来别的省份难以超越的工业基础,同时也给黑龙江遗留了阻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建国初期,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1960年,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和转业官兵涌入“有月亮的地方”(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50年前大庆石油会战的主战场)。由此,黑龙江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再也无法撼动,GDP一直排在前八位。同一时期,黑龙江涌现出了像“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英雄人物。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更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石油队伍,在全国更是掀起了一场“工业学大庆”的热潮。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产比重过高,二、三产比重偏低,195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8:30.4:23.8。到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时期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快速跃升,二产比重超越一产,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22.2,工业强省计划的实施,使二产成为黑龙江经济的绝对支柱,黑龙江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国的制造业、石化产业中心。

(三)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把现代第三产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共分为金融业、电信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六大业态。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层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保就业、促增收的重大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黑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黑龙江省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做强做大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保障了我国粮食的双安全:一是产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二是质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饮食健康问题。城镇化脚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初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发展了石油、煤炭等一大批强大的国有企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强大后盾,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黑龙江省能够积极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内部结构优化结合起来,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轻工业比重出现了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比例失调状况。

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黑龙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逐步加快,从政策到各部门的具体生产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产业结构变动已见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动趋势与国际上有关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趋向一致,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目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和邮电等传统产业持续进步,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经营方式、新型业态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等不断涌现。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以及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黑龙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分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做足了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助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四)党的十八大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出一条内生增长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八字方针。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创新驱动新战略,在黑龙江细化为五个创新,形成系统工程,为龙江发展寻找出了一个新思路,新载体。

一是观念创新出活力。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黑龙江由于历史原因,封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很多人不求做大做强。黑龙江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很重,经济欠发达,首先是思想观念欠发达造成的,解放思想尤其重要。要做到观念创新,见到绿灯要抓紧跑,见到黄灯赶快跑,见到红灯要绕着跑。解放思想。这是黑龙江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二是体制创新出动力。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也是最后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要全力深化改革,营造新制度红利,激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动力。省政府出台了三大举措,扶植企业快速发展。一是成立企业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理发展;
二是政务公开;
三是简政放权,精简下放了317项审批权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给企业减负,黑龙江的经济才有希望,才有后劲,才有潜力。

三是结构创新出潜力。黑龙江的经济落后源于结构的落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对此,省委、省政府着力于改善优化产业结构,补长四个结构性短板,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个短板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晚、比重低。第二个短板是现代服务业仍欠发展,黑龙江省一产农业比重太大,大而不强,缺少深加工;
二产大而不优,结构太老化,新兴战略产业比重太小;
现代服务业发展晚,比重低。第三个短板是能源结构不合理。黑龙江以烧油、煤的黑色化石能源为主,造成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开发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有效地改变了能源结构问题。第四个短板是黑龙江开发结构不合理,只注重资源开发,而忽视市场开发,导致黑龙江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守着资源过穷日子。黑龙江在十八大后,充分转方式调结构,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补长短板上做文章,结构创新,极具发展潜力。

四是融资创新出财力。黑龙江融资的方式和思路在不断创新。市场经济中融资方式有三种:一是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还本还息风险压力大。二是租赁融资,从租赁公司租厂房和设备,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到租赁公司变现融资,实现从单一融资金转向融资产。第三个是上市融资。过去,黑龙江省企业普遍缺少资金,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没有创新。十八大后,企业融资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革的重点问题

五是科技创新出竞争力。国与国的竞争,省与省的竞争,都回归到科技的竞争。十八大提出三种科技创新模式,一是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引进创新,三是协同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年代,是科技发展的年代,是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黑龙江省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为迎接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黑龙江省委制定了五大规划,一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三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四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规划,五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近期着力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我国陆海丝绸之路带的有力支撑。黑龙江走出一条新路,做强长版,补齐短板,打造龙江升级版,大美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篇4】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一、中印关系

(1)中印关系十分脆弱,双方或国际体系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双边关系的振荡或倒退。

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经贸问题、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

(2)和平解决好、中印洞朗对峙事件:①粉碎了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图谋。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是美日拉拢印度的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印度来掣肘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②震慑了东突藏独分裂势力;
③维护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④延续了国家和平发展进程;
⑤营造了十九大的良好氛围。

(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印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①蜜月时期(1950-1959年)②对峙时期(1959-1976年)③正常化时期(1976-2000年)④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2、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概念

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化伦理形态。

2.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的重要内容。

(2)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3)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怎样理解“融入”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党加强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4.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合理开发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法律建设、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管制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生态意识教育和公众参与。。

3、隐蔽行动

1.概念辨析:秘密活动、间谍活动、隐蔽行动

(1)秘密活动:一切隐藏的、被掩盖的、不愿让人知晓的活动的总称

(2)间谍活动:

SPY:受雇于某一国家或组织秘密收集其他国家或组织情报的人。

我国一般将间谍活动定义为秘密搜集情报活动和颠覆破坏活动。

(3)隐蔽行动:

隐蔽活动的内涵:服务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维护美国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主要手段:综合运用隐蔽的政治、经济、宣传和准军事行动。

特征:掩盖美国政府的作用,即使暴露也可以不认账。

隐蔽活动属于秘密活动,但不是间谍活动。

(4)相互联系和区别:

从隐蔽行动的内涵可知,这一概念和秘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是,隐蔽行动也属秘密活动,也可称为秘密活动;
其区别是,秘密活动的内涵更宽泛,隐蔽行动只是其中之一,除此而外,间谍活动、反间谍活动等均属秘密活动。“秘密活动”与“隐蔽行动”的关系,即是一种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隐蔽行动与间谍活动的关系,它们同属秘密活动,但任务和方式各异。间谍活动旨在秘密刺探、收集传递情报,任务较为单纯;
隐蔽行动是秘密从事颠覆、破坏、纵火、放毒、挑拨离间、造谣惑众、援助制裁等等各种活动,任务较为复杂;
间谍活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秘密进行,不露痕迹,使对方根本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如窃听谈话、偷拍文件、盗窃密码等;
隐蔽行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对方能感知的,只是要掩盖其组织者与实施者的真实身份。

2.国际关系中的典型“隐蔽行动”

案例:1948 年意大利大选与美国的隐蔽行动——书信运动

书信运动名义上是一场由私人组织发起、通过美国人特别是美籍意大利人向意大利亲友写私人信件的心理宣传活动,但本质上是由美国政府利用、鼓励和发展的一项大规模隐蔽行动。1948 年 1 月,美国极有影响力的意大利语报纸《前进报》,敦促读者加入向意大利人写信的“十万人委员会”,保证每个人向十个意大利人写信,影响意大利政府选举。

行动背景:意大利共产党发展势头强劲,有可能夺取意大利全国政权。

行动目的:阻挠意大利共产党赢得议会选举,阻止意大利共产党掌握政权。

“阻止意大利落入共产党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CIA”

主要手段:宣传战、心理战。

分析:美国隐蔽行动的得失

(1)隐蔽行动的功效

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紧张气氛,配制了反共因素,在推动苏东剧变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活动,毒化社会主义阵营人民的思想信念,煽动人们不满,激发对西方制度的向往,传播反抗信息,对剧变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一些隐蔽行动,实现了某些国家左翼政权更迭,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

(2)隐蔽行动的局限性

首先,有成功又失败,准军事活动失败居多。其次,有些行动后遗症明显。第三,背离了西方所谓民主政治原则、道德规范。第四,归根结底是对别国主权和独立的破坏。

3.当代大学生对暗战应有的态度

(1)对隐蔽行动的“常态化”认识

国家竞争,必然伴随各种手段,外部势力采用隐蔽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篇5】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专题一黑龙江省情概要

黑龙江地处祖国大地的最北方,有着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森林,丰富的油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兴旺和一个省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和超越国情和省情。省情是一个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传统、科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等等,是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兴省的基本依据。一、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人口3826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生态、农业、工业和对俄贸易大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黑龙江是资源大省
黑龙江油、煤、木三大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在全国占第一

位,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也是独占鳌头。
大庆油田为全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曾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目前仍可保持年产4000万吨的原油产量。天然气探明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近220亿吨,全省75个市、县中,有29个发现有煤田或煤产地,含煤面积共二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以东北部地区为最好,著名的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及七台河等矿区,是我国煤油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其规模开发、深度开发、系列开发的前景广阔。铁矿、金矿、石灰岩矿、晶质石墨等也都有一定储量,有色金属和非能源矿产资源也都有较大开发潜力。黑龙江也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全省森林覆盖率43.6%,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具有碳汇林业和林下养殖业的天然优势,林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潜力很大。
(二)黑龙江是生态大省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拥有大界江、大森林、大

湿地、大湖泊、大冰雪的原生态优势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其省名源于世界第一大界江、中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它气势磅礴、神秘古朴,江水清澈,是世界上较少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其支流乌苏里江也是世界闻名的大界江,水产丰富,环境优美,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避暑。大小兴安岭等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60%,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林区,森林、矿藏、动植物资源丰富。大兴安岭被誉为“绿色林海”,小兴安岭素有“红松故乡”之称。全省还有102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著名的有牡丹江的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伊春的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兴安岭的呼中国家级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等。莽莽林海、繁茂葱郁,这里生长的红松、黄波椤、水曲柳、核桃楸等珍贵树种,堪称祖国的林木珍宝。省内有芦苇、塔头、岛状、森林、湖泊等多种类型的湿地,总面积434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8。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1处,总面积125万公顷。扎龙、三江、兴凯湖、洪河等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黑龙江省湖泊星罗棋布。五大连池由火

3

山爆发形成的5个相连的堰塞湖和周围14座火山丘组成,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是北方著名风景区、疗养区。兴凯湖是亚洲最大的界湖,我国境内面积1080平方公里,水产丰富。黑龙江省还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蜚声中外;
“中国雪乡”风景区雪深达2米,是观雪赏景的绝佳胜地;
亚布力、二龙山、长寿山、乌吉密、日月峡等近100个滑雪场年接待400多万人次滑雪。
(三)黑龙江是农业大省
全球三大寒地黑土带,龙江独具一条;
耕地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有利于集约化、机械化种植;
全省多为平原和漫岗地势,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广袤、肥沃的黑土和勤劳、质朴的龙江人,造就了全国农业第一大省。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是全国耕地面积第一大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18万千瓦,商品粮总产量占全国第一。垦区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4吨,

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0%,奶牛、生猪、家禽存栏量均为全国前列。农业科技化水平高,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3%,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8.4万人,累积获得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推广奖300多项。
寒地黑土同时是龙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17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企业有403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46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有17家。省内的大豆、大米、杂粮、乳制品、啤酒、矿泉水、山产品等品质极佳,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四)黑龙江是工业大省
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全省工业比重在全国排列第4位,现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体系,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精密仪表及工量具一些关键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在采

5

掘工业方面,有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两大林区(大兴安岭和伊春林区)、四大煤城(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
在机械工业方面,有一大重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两大机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哈药集团、哈航空航天集团、龙电集团等一大批大企业集团。主要工业品中,原油、大型发电设备、微型轻型汽车、重型机床、亚麻布、食用植物油、乳制品、啤酒、人造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建国5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约占全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以及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
(五)黑龙江是沿边开放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对俄贸易始终占全国的20%左右。为适应中俄经济贸易发展形势,黑龙江省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方式,由以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全方面发展转变,由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局部合作向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区域合作转变,由以口岸通道和园区基础设

施建设为主向的加速发展口岸经济转变,由以经贸层面互动为主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转变。目前黑龙江正在着力推进中俄石油管道工程、黑瞎子岛保护开发、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黑龙江同江铁路大桥、外贝加尔边去林浆一体化项目、东宁中俄机电产业园等大型投资项目。随着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深加工项目建成,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必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六)黑龙江是科技文化大省
黑龙江有哈工大、哈工程等全国知名高校,独具科技优势。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5所,普通高校68所,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01个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近120万人,院士38位。我国最大的兽医药科研基地,最大的传感器技术研究基地,重要的水电、火电、核电技术研究基地,最强的玻璃钢材料研究科研单位,最大的焊接技术研究基地等都建在我省,我国大多数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如三峡水电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都有黑龙江的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

7

黑龙江是文化大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欧、俄时尚文化汇聚地,省会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拥有34家外资银行,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外国商业机构达1800多个,哈尔滨江海关居全国六大海关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的生产基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影院、啤酒厂、卷烟厂、滑雪场等均在哈尔滨市诞生。
二、黑龙江省后发展、欠发达的差距
黑龙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大而不优,服务业起步较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总体水平与南方发达省份有一定差距,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思想解放不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转变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的过程。我省是最早建立计划体制的省份,也是计划体制退出最晚的省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包括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由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成为深化改革的绊脚石。这种陈旧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人们的行为取向,严重阻碍龙江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落后
黑龙江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困扰改革的瓶颈问题,黑龙江是最早在全国实施计划经济的省份,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是最后一个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在黑龙江身上体现得明显而深刻。主要表现在经济执法部门多,政府行为过重,对微观经济管制较深,行政审批环节多,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差等方面。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通过体制改革为

9

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取得较好成绩。
(三)经济结构欠优
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黑龙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下功夫,结构合理才能促进良性发展。黑龙江经济结构欠优主要表象在三个方面:
一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个头大、历史老、包袱重,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晚,比重低,与南方发达省份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黑龙江的三产比例是计划经济留下的旧胎记,不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轨迹。一产太大,大而不强;
二产太大,大而不优;
三产比重太小,对经济贡献率不高。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建国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致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积淀了厚重的“三农”问题,这个问题在黑龙江尤

为突出。
三、黑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四步走战略
总结建国后近60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对省情进行准确的认知和定位,黑龙江的发展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一)建国后提出农业立省战略,大农业、大粮仓确保全国粮食安全
建国后,由于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寒地黑土优势,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的“北大仓”,提出农业立省战略,由王震将军带领,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开发“北大荒”运动。1955年,正值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树起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萝北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垦荒历程,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

11

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垦荒队员积极响应,远离故乡,奔赴北大荒。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势磅礴的伟大篇章,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世界瞩目的、具有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当年来到这里的转业军人,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把自已的子孙后代留在了北大荒,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开发北大荒的决心,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们这种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黑龙江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北大荒精神”的真谛。他们所竖起的丰碑,将永远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熠熠发光。

(二)计划经济年代突出工业强省战略,成为全国制造业、石化工业中心
黑龙江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要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上十几年。日本占领时期,黑龙江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后方。日本在黑龙江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统制经济”的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并无二致。无论是煤炭、钢铁等,都领先于全国乃至亚洲,给黑龙江带来了来别的省份难以超越的工业基础,同时也给黑龙江遗留了阻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建国初期,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13

1960年,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和转业官兵涌入“有月亮的地方”(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50年前大庆石油会战的主战场。由此,黑龙江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再也无法撼动,GDP一直排在前八位。同一时期,黑龙江涌现出了像“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英雄人物。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更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石油队伍,在全国更是掀起了一场“工业学大庆”的热潮。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产比重过高,二、三产比重偏低,195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8:30.4:23.8。到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时期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快速跃升,二产比重超越一产,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22.2,工业强省计划的实施,使二产成为黑龙江经济的绝对支柱,黑龙江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国的制造业、石化产业中心。

(三)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把现代第三产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共分为金融业、电信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六大业态。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层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保就业、促增收的重大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黑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黑龙江省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做强做大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保障了我国粮食的双安全:一是产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二是质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饮食健康问题。城镇化脚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初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发展了石油、煤炭等一大批强大的国有企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强大后

15

盾,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黑龙江省能够积极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内部结构优化结合起来,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轻工业比重出现了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比例失调状况。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黑龙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逐步加快,从政策到各部门的具体生产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产业结构变动已见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动趋势与国际上有关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趋向一致,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目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和邮电等传统产业持续进步,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经营方式、新型业态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等不断涌现。旅游、信

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以及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黑龙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分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做足了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助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四)党的十八大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出一条内生增长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八字方针。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创新驱动新战略,在黑龙江细化为五个创新,形成系统工程,为龙江发展寻找出了一个新思路,新载体。
一是观念创新出活力。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黑龙江由于历史原因,封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很多人不求做大做强。黑龙江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很重,经济欠发达,首先是思想观念欠发达造成的,解放思想尤其

17

重要。要做到观念创新,见到绿灯要抓紧跑,见到黄灯赶快跑,见到红灯要绕着跑。解放思想。这是黑龙江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二是体制创新出动力。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也是最后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要全力深化改革,营造新制度红利,激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动力。省政府出台了三大举措,扶植企业快速发展。一是成立企业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理发展;
二是政务公开;
三是简政放权,精简下放了317项审批权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给企业减负,黑龙江的经济才有希望,才有后劲,才有潜力。
三是结构创新出潜力。黑龙江的经济落后源于结构的落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对此,省委、省政府着力于改善优化产业结构,补长四个结构性短板,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个短板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晚、比重低。第二个短板是现代服务业仍欠发展,黑龙江省一产农业比重太大,大而不强,缺少深加工;
二产大而不优,结构太老化,新兴战略产业比重太小;
现代服务业发展晚,

比重低。第三个短板是能源结构不合理。黑龙江以烧油、煤的黑色化石能源为主,造成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开发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有效地改变了能源结构问题。第四个短板是黑龙江开发结构不合理,只注重资源开发,而忽视市场开发,导致黑龙江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守着资源过穷日子。黑龙江在十八大后,充分转方式调结构,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补长短板上做文章,结构创新,极具发展潜力。四是融资创新出财力。黑龙江融资的方式和思路在不断创新。市场经济中融资方式有三种:一是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还本还息风险压力大。二是租赁融资,从租赁公司租厂房和设备,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到租赁公司变现融资,实现从单一融资金转向融资产。第三个是上市融资。过去,黑龙江省企业普遍缺少资金,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没有创新。十八大后,企业融资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革的重点问题
五是科技创新出竞争力。国与国的竞争,省与省的竞争,都回归到科技的竞争。十八大提出三种科技创新模式,一是

19

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引进创新,三是协同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年代,是科技发展的年代,是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黑龙江省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为迎接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黑龙江省委制定了五大规划,一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三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四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规划,五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近期着力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我国陆海丝绸之路带的有力支撑。黑龙江走出一条新路,做强长版,补齐短板,打造龙江升级版,大美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篇6】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

专题一 黑龙江省情概要

黑龙江地处祖国大地的最北方,有着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森林,丰富的油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兴旺和一个省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和超越国情和省情。省情是一个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传统、科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等等,是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兴省的基本依据。

一、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人口3826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生态、农业、工业和对俄贸易大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黑龙江是资源大省
黑龙江油、煤、木三大资源的储量和产量在全国占第一
位,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也是独占鳌头。
大庆油田为全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曾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目前仍可保持年产4000万吨的原油产量。天然气探明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近220亿吨,全省75个市、县中,有29个发现有煤田或煤产地,含煤面积共二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以东北部地区为最好,著名的有鸡西、鹤岗、双鸭山及七台河等矿区,是我国煤油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其规模开发、深度开发、系列开发的前景广阔。铁矿、金矿、石灰岩矿、晶质石墨等也都有一定储量,有色金属和非能源矿产资源也都有较大开发潜力。黑龙江也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全省森林覆盖率43.6%,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具有碳汇林业和林下养殖业的天然优势,林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潜力很大。
(二)黑龙江是生态大省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拥有大界江、大森林、大
3



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例超过40%,奶牛、生猪、家禽存栏量均为全国前列。农业科技化水平高,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3%,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8.4万人,累积获得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推广奖300多项。
寒地黑土同时是龙江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17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企业有403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46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有17家。省内的大豆、大米、杂粮、乳制品、啤酒、矿泉水、山产品等品质极佳,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四)黑龙江是工业大省
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全省工业比重在全国排列第4位,现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体系,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精密仪表及
工量具一些关键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在采掘工业方面,有一大油田(大庆油田)、两大林区(大兴安岭和伊春林区)、四大煤城(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
在机械工业方面,有一大重型(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两大机床(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哈药集团、哈航空航天集团、龙电集团等一大批大企业集团。主要工业品中,原油、大型发电设备、微型轻型汽车、重型机床、亚麻布、食用植物油、乳制品、啤酒、人造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建国5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约占全国2/5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以及大量的重型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
(五)黑龙江是沿边开放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对俄贸易始终占全国的20%左右。为适应中俄经济贸易发展形势,黑龙江省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方式,由以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全方面发展转变,由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局部合作向以中心城
7
市为支撑的区域合作转变,由以口岸通道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的加速发展口岸经济转变,由以经贸层面互动为主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转变。目前黑龙江正在着力推进中俄石油管道工程、黑瞎子岛保护开发、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黑龙江同江铁路大桥、外贝加尔边去林浆一体化项目、东宁中俄机电产业园等大型投资项目。随着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深加工项目建成,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必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六)黑龙江是科技文化大省
黑龙江有哈工大、哈工程等全国知名高校,独具科技优势。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5所,普通高校68所,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01个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近120万人,院士38位。我国最大的兽医药科研基地,最大的传感器技术研究基地,重要的水电、火电、核电技术研究基地,最强的玻璃钢材料研究科研单位,最大的焊接技术研究基地等都建在我省,我国大多数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如三峡水电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卫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
8
调等,都有黑龙江的工业产品和科技成果。
黑龙江是文化大省,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欧、俄时尚文化汇聚地,省会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之称”。上世纪20年代,随着中东铁路修建,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拥有34家外资银行,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外国商业机构达1800多个,哈尔滨江海关居全国六大海关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的生产基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影院、啤酒厂、卷烟厂、滑雪场等均在哈尔滨市诞生。
二、黑龙江省后发展、欠发达的差距
黑龙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大而不优,服务业起步较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总体水平与南方发达省份有一定差距,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思想解放不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贯彻落
9
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转变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的过程。我省是最早建立计划体制的省份,也是计划体制退出最晚的省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包括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由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成为深化改革的绊脚石。这种陈旧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人们的行为取向,严重阻碍龙江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落后
黑龙江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困扰改革的瓶颈问题,黑龙江是最早在全国实施计划经济的省份,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是最后一个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在黑龙江身上体现得明显而深刻。主要表现在经济执法部门多,政府行为过重,对微观经济管制较深,行政审批环节多,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差等方面。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
10

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通过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取得较好成绩。
(三)经济结构欠优
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黑龙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下功夫,结构合理才能促进良性发展。黑龙江经济结构欠优主要表象在三个方面:
一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个头大、历史老、包袱重,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晚,比重低,与南方发达省份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黑龙江的三产比例是计划经济留下的旧胎记,不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轨迹。一产太大,大而不强;
二产太大,大而不优;
三产比重太小,对经济贡献率不高。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建国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致使城乡差距越
11

来越大,积淀了厚重的“三农”问题,这个问题在黑龙江尤为突出。
三、黑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四步走战略
总结建国后近60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对省情进行准确的认知和定位,黑龙江的发展才能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一)建国后提出农业立省战略,大农业、大粮仓确保全国粮食安全
建国后,由于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寒地黑土优势,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全国的“北大仓”,提出农业立省战略,由王震将军带领,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开发“北大荒”运动。1955年,正值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杨华、庞淑英等为代表的一批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树起第一面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旗帜,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在萝北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垦荒历程,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
12

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报效祖国的时代强音。在他们的带动下,青年志愿垦荒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垦荒队员积极响应,远离故乡,奔赴北大荒。50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势磅礴的伟大篇章,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世界瞩目的、具有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当年来到这里的转业军人,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把自已的子孙后代留在了北大荒,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从来没有动摇过开发北大荒的决心,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们这种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黑龙江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北大荒精神”的真谛。他们所竖起的丰碑,将永远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熠熠发光。

13

(二)计划经济年代突出工业强省战略,成为全国制造业、石化工业中心
黑龙江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要比新中国成立还要早上十几年。日本占领时期,黑龙江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后方。日本在黑龙江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统制经济”的管理模式,与计划经济并无二致。无论是煤炭、钢铁等,都领先于全国乃至亚洲,给黑龙江带来了来别的省份难以超越的工业基础,同时也给黑龙江遗留了阻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建国初期,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14

1960年,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和转业官兵涌入“有月亮的地方”(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50年前大庆石油会战的主战场。由此,黑龙江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再也无法撼动,GDP一直排在前八位。同一时期,黑龙江涌现出了像“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英雄人物。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更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石油队伍,在全国更是掀起了一场“工业学大庆”的热潮。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是一产比重过高,二、三产比重偏低,195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5.8:30.4:23.8。到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时期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快速跃升,二产比重超越一产,三次产业比例为29.5:48.2:22.2,工业强省计划的实施,使二产成为黑龙江经济的绝对支柱,黑龙江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国的制造业、石化产业中心。

15

(三)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把现代第三产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共分为金融业、电信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六大业态。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层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保就业、促增收的重大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黑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服务业富省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黑龙江省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做强做大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保障了我国粮食的双安全:一是产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二是质量保安全,解决了全国人民饮食健康问题。城镇化脚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初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发展了石油、煤炭等一大批强大的国有企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强大后
16

盾,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黑龙江省能够积极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并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内部结构优化结合起来,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轻工业比重出现了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比例失调状况。

近年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黑龙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逐步加快,从政策到各部门的具体生产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产业结构变动已见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动趋势与国际上有关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趋向一致,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目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和邮电等传统产业持续进步,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种经营方式、新型业态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等不断涌现。旅游、信
17

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以及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黑龙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分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做足了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助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四)党的十八大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出一条内生增长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八字方针。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创新驱动新战略,在黑龙江细化为五个创新,形成系统工程,为龙江发展寻找出了一个新思路,新载体。
一是观念创新出活力。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黑龙江由于历史原因,封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很多人不求做大做强。黑龙江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很重,经济欠发达,首先是思想观念欠发达造成的,解放思想尤其
18

重要。要做到观念创新,见到绿灯要抓紧跑,见到黄灯赶快跑,见到红灯要绕着跑。解放思想。这是黑龙江经济发展重要的出路。
二是体制创新出动力。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也是最后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要全力深化改革,营造新制度红利,激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动力。省政府出台了三大举措,扶植企业快速发展。一是成立企业投诉中心,保障企业合理发展;
二是政务公开;
三是简政放权,精简下放了317项审批权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给企业减负,黑龙江的经济才有希望,才有后劲,才有潜力。
三是结构创新出潜力。黑龙江的经济落后源于结构的落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需要。对此,省委、省政府着力于改善优化产业结构,补长四个结构性短板,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个短板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晚、比重低。第二个短板是现代服务业仍欠发展,黑龙江省一产农业比重太大,大而不强,缺少深加工;
二产大而不优,结构太老化,新兴战略产业比重太小;
现代服务业发展晚,
19

比重低。第三个短板是能源结构不合理。黑龙江以烧油、煤的黑色化石能源为主,造成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开发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有效地改变了能源结构问题。第四个短板是黑龙江开发结构不合理,只注重资源开发,而忽视市场开发,导致黑龙江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守着资源过穷日子。黑龙江在十八大后,充分转方式调结构,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补长短板上做文章,结构创新,极具发展潜力。

四是融资创新出财力。黑龙江融资的方式和思路在不断创新。市场经济中融资方式有三种:一是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还本还息风险压力大。二是租赁融资,从租赁公司租厂房和设备,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到租赁公司变现融资,实现从单一融资金转向融资产。第三个是上市融资。过去,黑龙江省企业普遍缺少资金,融资渠道窄,融资方式没有创新。十八大后,企业融资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革的重点问题
五是科技创新出竞争力。国与国的竞争,省与省的竞争,都回归到科技的竞争。十八大提出三种科技创新模式,一是
20

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引进创新,三是协同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年代,是科技发展的年代,是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黑龙江省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为迎接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黑龙江省委制定了五大规划,一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三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四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规划,五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近期着力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我国陆海丝绸之路带的有力支撑。黑龙江走出一条新路,做强长版,补齐短板,打造龙江升级版,大美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1

推荐访问:党课 形势 政策 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 形势与政策专题党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