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改革

摘 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尤其是中高档体育场馆不断增加,但存在着资源缺乏与新建体育场馆档次过高的不协调现象。应加快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尽快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的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体系;应推行合同管理,即制定运营规范和标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学校只扮演监管角色,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规范有序地运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职工和周围社区。

关键词: 高校体育场馆; 运营管理; 改革;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G81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07)04-0060-04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 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1],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是杯水车薪,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缺乏仍是根本之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中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政府和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高校合并使资源更加集中。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体育场馆的大建设和大发展,中高档体育场馆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这些体育场馆不仅规模大、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而且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属国有公益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少与档次高的矛盾,珍惜和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是学校和广大师生关心的大事,更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 运营管理现状

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具有很明确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完成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群众体育等,管理及经营不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进行所谓的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同时,这些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费用较大,在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所以,大多数高校都在摸索好的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模式。但在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高校的收费性和开放性经营模式至少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又可以缓解一些高校的压力,或许高校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完善它。

高校现行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有: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资产(或后勤、工会)部门集体管理;个人管理。运营模式有:学校完全开放服务;个人或集体承包经营;部门服务与经营[2]。经综合比较认为:体育部门集体管理,走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道路,在目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场地的布置、器材的调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都离不开专业知识。而高校体育场馆的最大功能和任务应该是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队训练服务,其次才是经营和对社会体育服务。尽管体育部门管理和经营高校体育场馆有着相对的优势,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所实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对于管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明显缺乏知识、人才和经验;其次,体育部门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因为有教学和其他工作,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在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如何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妥,势必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规范与发展。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体育的社会效益,一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

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3]。二是就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范围而言,面向社会而产生的效益称之为社会效益。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4]。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实现。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中,目前大多数是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但其正逐步被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体育经营部门都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唯有服务对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二) 传统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1. 地位与功能的政治化与非经济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项体育事业被视为“政治”或“社会”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这种非经济化或“泛政治化”的定位,导致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受阻。

2. 机构的行政化。在高度集中统一的高校中,体育部充当着体育事业举办者、行政管理者、经营者等多重角色,扩大和泛化了的体育部门的职能范围。

3. 经费的财政供给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既然学校要包办一切事业,就只能统包供给一切体育事业经费。因为学校是作为体育部门实现其职能所需经费的唯一供给者,学校供给的范围当然要与学校职能的范围相适应。

4.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的服务对象相对封闭,运行方式的效率低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教育事业的行政化与福利化,使“全民所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变成了“高校所有”、“单位所有”,造成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相互分割、相互封闭、互不开放,从而造成学校体育设施闲置和利用率十分低下。

事实上,上述各方面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基本特性及其表现,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都根源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高校体育场馆传统的管理体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也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可能还要持续一个阶段。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主要问题

所谓改革,就是要对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主体组织和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力的地位与角色及相应的权、责、利关系进行重新划分或调整。尽管中国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系统的配套条件,前期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也难以按照理想的改革模式很快取得成效。归纳起来,主要面临如下主要问题与障碍:

1. 改革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比较而言,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相对滞后。

2. 改革缺乏整体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改革尚处在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是的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改革行动方案和科学的改革理论依据。这种相对盲目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体育运营管理体制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改革增添了新的困难。

3. 改革缺乏整体配套条件。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人事和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则难以推进。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思路

(一)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方向

市场化是中国各项改革的大方向,也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先进运营管理经验,针对中国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主要弊端,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针对中国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的各种弊端和当前改革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应沿着下述方向继续推进:

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应多元化。必须改变过去由学校包办一切体育事业的旧体制,建立国办、民办、社会办等多方举办体育事业的新格局,实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2.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和运用的社会化。实现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社会化,应该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运营管理体制,打破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封闭性,真正实现社会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

3. 体育活动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应该重新界定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基本范围,将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实现部分的企业化、民营化、社会化与市场化,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包办一切大学体育事业的局面,彻底改革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

4. 管理的民主化与制度化。为了保证高校各项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健全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并很好地执行。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思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继续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根本前提。体育的社会化与产业化,是中国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两大基本目标。不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就无法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

加速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体育市场,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的商品化与市场化,

在大学生和教职工中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消费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及周围社区居民个人进行体育消费,改变体育消费福利化的状况,提高体育商业化的程度,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形成。

加速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社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择优举办一些国家体育运动队和一些具有示范性的重大体育竞赛活动,而将具有的娱乐性、休闲性、健身性特征的体育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推向市场。

调整和规范学校与体育场馆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大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不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就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应积极探索适合高校的规范化的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方式。

高校体育场馆日常管理倡导物业管理方式。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优质的服务、精心的维修养护,对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设备、内外环境、安全等实行统一的全方位的管理。学校作为体育场馆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甲方)负责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安排。在高校,部门众多,首先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代表学校(甲方)来进行体育场馆管理和使用安排,笔者认为,体育部是最佳选择,他们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都极为有利;聘请物业公司(乙方)具体负责体育场馆的安全、卫生,体育器材、设施设备的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物业管理,可以改善高校体育场馆的整体环境质量,延长体育场馆及其设备的使用寿命。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物业管理的还不多,应当大力宣传和倡导。要完成高校体育场馆的诸多功能,使之规范有序地运营,就必须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规范化管理。高校体育场馆作为教育资源,无论考虑经济效益还是考虑社会效益,首先应该更好地服务学生和教职工。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采取完全市场化模式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应该是一种发展方向。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的学校公益项目运营、管理体系,推行合同管理,即制定运营规范和标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学校只扮演监管角色。

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缺乏仍是根本之痛,正在形成一种资源缺乏与新建体育场馆档次偏高的不协调现象。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群众体育等提供优质场地和优质服务。在中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目前(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不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而进行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弊端以及进行改革所面临的困难,要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总体思路,找出关键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规范化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经营方式。尽快形成“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的高校公益体育事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日常管理采用物业管理方式,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规范化管理。推行合同管理,即制定运营规范和标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主体管理,学校只扮演监管角色,从而使之规范有序地运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职工和周围社区。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统计资料.[2004-02-15].http:∥/sp/index2.shtml.

[2] 许闽峰,顾美蓉,李树怡,等.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9 (4):73-75.

[3] 李建国.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规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42-50.

[4] 郭亦农,陈林祥.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2):1-4

(责任编辑 朱漪云)

Operating management and reform of university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WEI J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especially middleclass and highclass on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cordingly. But the phenomenon exists that the lack of such resources and the extravagant newlybuilt ones are inconsistent. This leads to the urgent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forming the new managing system of “University being the leading role, market operation, society participation”, implementing contract management that is establishing operating standards and norms, gradually introducing market competition while universities only take the role of monitoring, hence to ensure university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run orderly, to better serve students and staff and nearby commun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operating management; reform;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推荐访问:体育场馆 运营管理 高校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