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秘密

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对我国的高空侦察,保卫国土安全,我国建立了地空导弹部队。该部队从成立那天起,就积极克服困难,学习掌握技术,迅速成长为保卫祖国领空的一把利剑,并取得了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D和U-2高空侦察机的骄人战绩。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支年轻的部队,又要面临新的挑战。

神秘的信号/奇怪的“8”字回环/近快战法8秒钟决定胜负/生俘叶常棣

一辆小车急急忙忙驶向某电子研究所。

车上走下空军技术部年轻的上尉参谋田在津,他被引到一个机密的工作室。

U-2被击落后,残骸中的电子设备由国防科委交给这个研究所研究。

刚坐定,技术专家就说:“田参谋,我们在研究U-2电子侦察设备,发现一种我们不知道的信号,请你判断一下。”

技术专家开始操作,田在津一听,大吃一惊。

这是他非常熟悉的信号:萨姆-Ⅱ制导雷达工作频率,是地空导弹部队的核心机密。在空军技术部,他是唯一掌握这一机密的参谋。

糟糕!

有一点可以肯定,敌人已经有了窃取萨姆-Ⅱ制导雷达频率的技术和手段。

侦察与反侦察将进入更为复杂的斗争……

田在津听到的那个令人疑惑不解的信号,不久就得到了印证。

1962年12月20日,美国又将两架U-2卖给台湾国民党空军。3个月后,U-2即深入我西北战略要地进行侦察。他们如此急迫,是因为我国西北地区正在加紧试验核武器。

1963年3月28日,国民党空军U-2飞机一架,从南朝鲜群山机场起飞到我西北侦察,经包头、乌鲁木齐一线窜至甘肃某基地上空,国防科委所属的地空导弹第四营进入一等战备。

10时55分,敌机窜至四营阵地以北、居延湖以南地区。

敌机距我113公里时,四营打开导弹制导雷达天线,当即发现目标。可是敌机却不再直飞我阵地,而是立即作转弯机动,向左绕飞,渐飞渐远,四营只得关闭制导雷达天线,用目标指示雷达继续跟踪。

敌机飞着飞着又向我阵地临近。距阵地98公里,四营第二次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准备歼敌。这时,好像有人告诉了敌机,那家伙又一次转弯机动,与地空导弹阵地保持一定距离绕飞。

两次转弯,完成360度盘旋,敌机航迹在四营指挥所标图板上,留下一个粗黑的倒着的“8”字,然后向前延伸溜走了。

“查明原因,积累经验。”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指示。军委责成总参谋部和空军组成联合工作组检查四营3月28日战斗情况。

工作组由空军高炮指挥部处长文绶上校任组长,成员有总参作战部中校参谋杨慰溪,兰空副参谋长杨怀年,空军技术部参谋王笃敬、田绍玉等人。他们火速乘车赶往西北。

检查结果:武器是好的,指挥也没有错误。

他们紧盯着地图上U-2留下的倒“8”字航迹琢磨起来。

为什么目标指示雷达照射U-2,敌机没有反应,而导弹制导雷达天线一打开,敌机就立即转弯?

文绶联想到历史上的一幕: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八路军总部一个报务员。副参谋长杨立三领导他们在太行山反扫荡,日军使用无线电测向测距,查出八路军总部电台方位,立即发兵包围。文绶等人虽然冲出包围圈,但电台却丢了。

难道U-2也有测向测距装置?

再想想田在津听到的那个令人警觉的信号……

工作组推测:敌人已窃取萨姆-Ⅱ制导雷达频率,在U-2上安装了电子预警装备。当我萨姆-Ⅱ制导雷达电磁波照射U-2,敌机马上判断我导弹阵地方位,然后机动转弯,逃脱导弹打击。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电子预警”这个概念,只模糊地把它叫做:“能侦察我导弹阵地的玩意儿。”

工作组回京给总部写了一个检查报告。报告末尾,郑重写道:估计U-2装有某种无线电侦察设备,能侦察到我导弹阵地。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3•28”战斗,给地空导弹兵敲响了警钟:U-2装上了新玩意儿,照过去的打法不灵了。空军副司令成钧、技术部政委朱虚之号召同志们开动脑筋,从技术到战术各方面都要拿出新办法。从空军指挥机关到基层指战员,人人都在思考对付U-2的新战法。

缩短开制导雷达天线的距离,把敌机放得很近,再开制导雷达天线捕捉它,使它来不及转弯机动。这是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第一个办法。

那么,敌机距我多少公里是打开制导雷达天线的最佳时机?

这不能凭想像,要靠科学计算。

最后,大家算出,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在敌机距我阵地41公里左右为宜。他们又将有关数据交给某研究院电子计算机计算,确定了数据的准确性。

王笃敬等奉命将这个方案拿到作战部队听取意见,岳振华满面笑容接待了他们:“二位来得正好,我们搞了一个对付U-2新方案,放在保密室,正准备向你们报告。”

岳振华的新方案,即缩短开制导雷达天线距离,与机关的同志想法相近。

王笃敬看过后,高兴地直拍大腿。1963年五一节过后,二营由北京转至故城,开始研究打击U-2的新对策。

营司令部参谋长宫长春和参谋陈辉亭、吴桂华认真研究了3月28日战例,发现敌机在我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后10多秒钟才开始机动转弯,这说明敌机从发现我导弹阵地到实施机动转弯有个反应过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10多秒的时间,做完一系列发射动作,使敌机刚发现我制导雷达,导弹随即尾随而上,想转弯也来不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制导雷达必须在40公里左右开天线才行。

按照苏联萨姆-Ⅱ作战的教令,打开制导雷达天线一般在100公里以外。二营第一次在北京通县作战,是在135公里打开制导雷达天线的,第二次在南昌向塘作战,则是在78公里开天线。做完从打开制导雷达天线到发射所有动作需要7至8分钟。

135公里和40公里,8分钟和10秒钟,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可是,为了近战歼敌,必须做到快速反应。

营长岳振华、一连长侯国保、排长王觉民、引导技师张宝林和3个操纵手整天在一起研究。研究完了上机练,练完了接着研究。吃饭的时候,几个人还端着饭碗围在一起,拿着筷子头在地上比比划划:

“营长,导弹接电预热需要2分钟,过去在开天线之后,现在把它放在开天线之前,这不缩短了2分钟吗!”

“好主意!”

“营长,你那个口令太复杂,简短点行不行?比如,‘开天线’,简化为‘开’;‘一波道发射’,事先和引导技师达成默契,可以事先决定在几波道发射,到时候您喊‘发射’就行。”

“可以考虑。”

“营长,我们把规定在开天线后应做的动作分析分析,能不能将其中一些动作改到开天线之前做?”

“走,到机上试试!”

经过50多次开机试验,他们摸清了开天线后要做的14个动作,有9个可以放到开天线之前去做。剩下5个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可望在10秒之内完成。这等于重新改写了苏联教程。经过艰苦的努力,近快战法的一整套战术技术方案接近成熟。

空军机关将以缩短开天线距离为主要内容的《抗击U-2飞机新对策》印发部队研究试验,并组织二营进行了8次实战演习,证明基本可行。

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练兵到实战,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

1963年6月3日6时43分,国民党空军一架U-2飞机由温州入侵,经衢州、九江、武汉、襄樊、西安、天水向兰州飞行。9时8分,我驻兰州地空导弹四营迎敌,仍然在68公里、65公里两次打开制导雷达天线,敌机又一次进行回避,在四营的作战地图上留下粗大的“S”形回环的航迹溜走了。

“6.3”歼敌失利之后,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指示:“将4个营统一部署,组成大面积有机结合的火网。”

这又是地空导弹作战战术上的创造。将过去单个营的机动设伏变为集团设伏,大大增加了拦截面。

推荐访问:昨日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