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使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的临床疗效

【摘 要】目的:对使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的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儿科60例患有脐疝的婴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疝囊带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3个月后,实验组治愈率为100%,而对照组治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疝气带对于治疗婴儿脐疝疗效优于普通疝囊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婴儿;脐疝;加压疝气带;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84-01

自脐部突出的疝称脐疝,脐疝多发生于新生儿,常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1]。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婴儿更容易得脐疝。脐疝临床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块,婴儿啼哭时尤为明显,一般无其他症状[2]。近年来我院儿科开展了加压疝气带治疗婴儿脐疝,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体检时发现患有脐疝的60例婴儿,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0.5~11个月,平均年龄3.5个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均确诊为婴儿脐疝。脐疝的局限性肿块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直径均小于2 cm)。小儿安静或平卧时肿块可消失,直立、哭闹、咳嗽或运动时肿块突出可见。以手轻压可回复,同时小儿无任何痛苦表现。

1.2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组采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疝囊带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疗效。

对照组:采用普通疝囊带压迫法。取2条宽5 cm的胶布,在一条的中间开一方孔,另一条一端造成狭窄条形,从方孔中穿出。将两胶布交叉牵拉,使其紧粘皮肤,并用手指在脐疝中央按压,使其内陷。胶布2~3天更换1次。

实验组:使用加压疝气带治疗。将脐疝突出部用指腹压迫回纳入腹腔中,使疝中央内陷,此时用疝气球对准凹陷处压迫,并妥善固定。婴儿洗澡时卸下,洗完澡后再重新带上。

1.3 治愈标准

治疗3个月后患儿的脐部局限性肿块消失,且在直立、哭闹、咳嗽及运动等腹腔内压增高情况下仍无复发。

1.4 统计学数据 采用SPA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来表示。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儿均治愈,治愈率为100%,而对照组中只有24例治愈,治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

3 讨论

脐疝是指自脐部突出的疝,多发生于新生儿,常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临床表现多为脐部可复性肿块,婴儿啼哭时尤为明显。

婴儿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发育而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如本文所述加压疝气带或普通疝囊带等。如患儿已逾2岁,在非手术治疗后脐疝仍未痊愈,应手术治疗[3]。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暴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无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于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由本次研究可见,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使用加压疝气带的全部脐疝患儿均治愈,治愈率为100%;而对照组中使用普通疝囊袋只有24例治愈,治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加压疝气带对于治疗婴儿脐疝的治愈率优于普通疝囊带治疗,其疗效可靠,值得在儿科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Brancato G,Privitera A,Gandolfo L,et a1.Caglia P.Plug-technique for umbilical hernia repair in the adult四.Minerva Chir,2008,57(2):201-202.

[2]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9-540.

[3] 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6-537.

推荐访问:疝气 加压 疗效 临床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