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摘要:当今美声唱法代表了歌唱的最高艺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乐艺术中开始出现了多种体裁形式和唱法,美声唱法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回顾关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探索其在中国的发展道路,这将会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100-01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的宗教音乐,最早源于“阉人歌手”。后来将“阉人歌手”的唱法保留下来,经过改良形成了现在的意大利古典唱法。美声唱法首先在欧洲盛行,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是其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接纳,并以其艺术魅力征服了民众。

一、正确处理继承借鉴问题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创作初期美声唱法在中国一枝独秀。其歌曲题材多以艺术或者唤醒民众救国意识为主。由于当时美声唱法初入中国,并且唱法比较自然,因此对民族民间的唱法没有什么影响。建国后,美声唱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左倾”思想又再次阻碍了美声唱法前进的步伐,但此时开始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的初步尝试,歌剧《江姐》就是成功的典范。1977年的“拨乱反正”,迎来了美声唱法的春天。改革开放实现了音乐创作的多元化,美声唱法获得越来越多的专业认可,进入了突飞猛进的繁荣时期。其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歌唱家,他们在国际乐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世界为他们特有的东方气质和民族神韵而惊叹,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赢得了荣誉,同时对中国的美声唱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声唱法要想在中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吸收其他艺术的精华,并且消化吸收,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应用在美声艺术中。美声唱法要想在中国发展,既要迎合中国汉语发音的“字正腔圆”,又要保持其传统特征。美声唱法的继承与发扬,必须提高民族演唱艺术的学习意识,吸取民族唱法中的精华,这样既掌握了美声唱法,又融入了民族风格。

二、注重培养复合声乐人才

既然是中国特色美声艺术,那么就必须有中国特有的东西。新时代美声唱法的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型音乐人才,例如:吴碧霞,她被称为“中西合壁的夜莺”,其在民族、美声两种唱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诣。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融合,将会打破千篇一律的发声格局,实现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从而使我们的发声更加具有科学性。

美声唱法在发展的同时,其唱法的科学性也获得了认可。例如:秦腔,它是由于受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高原特有的凄凉唱腔。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秦腔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青年的审美情趣了,于是秦腔的接受度普遍降低。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接受秦腔,很多秦腔演员开始运用美声唱法,通过放松喉咙克服挤、紧的用声习惯,同时改革乐队、音乐等,从而使秦腔被更多的人接受。例如:《千古一帝》、《迟开的玫瑰》等,都流漏出声乐歌唱的技巧的痕迹。其实,从科学上讲,无论哪种唱腔,他们基础训练的方法和标准都大同小异,例如:气息下沉、喉头稳定、以及声音高位置等。在这方面人们的观点基本上一致,没有本质区别,例如:唱美声的金铁林,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唱家,如宋祖英、彭丽媛等,这就证明唱法是相通的,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重视中国作品美声演唱

美声唱法从产生到传人中国已经过了很多年,其取得非常耀眼的成就,并且成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欢庆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美声歌唱家主要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没有这些听众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发展,因此歌唱家应当把唱好中国歌曲当成毕生的事业,否则总有一天将会被观众遗忘。在过去艰难的岁月里,美声唱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以及结果,主要是由于前辈的歌唱家或教育家,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蒋大为、李双江、彭丽媛、吴雁泽等,这些艺术家都为提高本民族的艺术素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大多数美声歌唱艺术家应当多在国内演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中国作品的演唱,也是检验美声唱法的重要标准之一。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源自于意大利,其是否能与中国唱腔相融合,将会是对其最大的考验,如果考验结束了,成功了,一切皆大欢喜,美声唱腔将与中国民族艺术共存;如果失败了,美声唱腔只会短期留在中国,留在观众的印象里。由此可以看出,美声唱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我要抓住其特点,将其运用到中国美声唱腔中,实现二者的融合,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歌曲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腔在中国生根、发芽、以及结果,美声唱腔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接受,我们在吸收其他艺术精华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独特性,这样才是中国特有的美声唱腔。同时鼓励中国歌唱家演唱中国歌曲,我创作的歌曲是要给中国普通百姓听的,因此用美声唱中国歌曲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美声唱腔在中国音乐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推荐访问:唱法 美声 中国 研究 发展